少量多餐学英语 VSI Kafka 35

1. things that are utterly repugnant to morality
与道德完全抵触之事物
注意:①区别utterly与completely。②repugnant的语体。

2. But he felt that psychoanalysis gave facile explanations which were intensely satisfying at first but soon left one has hungry as before.
注意:这句话我暂不翻译,原文如此,大家看看有无问题。牛津的书,错别字是很多的。

3. such attempts to anchor oneself
此类使自己站稳立场的努力
注意:anchor这里是及物动词的比喻义。
继续阅读

少量多餐学英语 VSI Kafka 34

1. cut a cross into the palm of his hand
在他手的掌面上刻一个十字
注意:the palm of his hand与his palm有何区别?我这里特意用“手的掌面”而不是“手掌”。

2. after sentence has been pronounced
判刑之后
注意:①sentence前为何无冠词?②pronounce与sentence的搭配。

3. There was no single morality, but rather diverse systems of morals.
没有单一的道德,只有多元的伦理体系。
注意:区别morality与morals——别忘了,还有morale和可用名词单数形式的moral。
继续阅读

记忆中的上海英语角

中英《江宁条约》签订,五口通商,虽然福建一省即有福州、厦门两港开放,但真正成就的却是上海的传奇。申城地处长江入海口,沿江往内地通商便利,自然引起洋人极大兴趣。大概从此,阿拉上海与“洋气”就有了不解之缘吧。

所以,“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在上海出现了全国第一处英语角也不奇怪:本来就是经济上的首善之区,重视文教宣化,何况百多年来与欧美日澳接触绵绵不断。同样,这个英语角在人民公园形成,也不是偶然。对面是当时上海第一高楼、涉外酒店国际饭店(The Park Hotel),很多热情盼望锻炼口语能力的青年就在门口“搭讪”老外,老外的心情我也很能理解:初来乍到一个长期封闭的国度,很希望多了解风土人情。

于是,一拍即合,成了城市复兴的一道风景。顺便说一句,“国际饭店”的店招,我前几年才得悉,是我的太老师、复旦大学外文系林同济教授所书。林公既非政治名流,也不是书法耆宿,请他留墨,不知何故,诚望识者教我。但这样的店招,冥冥中似注定国际饭店与外语教育要沾点儿边。
继续阅读

少量多餐学英语 VSI Kafka 33

1. not least because she is still under the spell of her brief relationship with Klamm 18 years earlier
尤其因为她还沉浸于十八年前与克莱穆的那段露水情缘里,不能自拔
注意:①not least的语义。②relationship这里专指男女关系。③“露水”应brief。④earlier能换成ago吗?

2. promiscuous sexual activity
淫乱(的性生活)
注意:“的性生活”不要也可,更简洁。我第一次看到promiscuous,是《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讲野兔繁殖的那课。(话说,帮我整理第四册授课笔记的诸位志愿者,多数都厌倦怠工了吧?靡不有始,鲜克有终啊……)重音在第二音节-mis-上。再送两个可以联想到的高大上单词:satyriasis和nymphomania。

3.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founders, perhaps on Frieda’s possessiveness, certainly on K.’s egotism.
这段婚姻关系的告败,或许有傅丽达占有欲太强的因素,也一定是K.过于自私自利。
注意:①marital relationship即marriage。②区别作动词原型的find、found和founder。③两个on都表原因。④egotism亦作egoism。不要看到-ism就掏出“主义”。
继续阅读

少量多餐学英语 VSI Kafka 32

1. the family’s struggle for rehabilitation
全家人为重焕门楣所做的努力
注意:汉文里的“平反”,就是rehabilitation。动词rehabilitate如直接宾语为人,则语义要看上下文作二选一。如为建筑,则语义单一。-h-在多数词典里不发音。

2. Amalia’s resistance to Sortini’s predation
阿梅利亚对索尔蒂尼性侵犯的抗拒
注意:看到predation,请复习以前遇到的predator和predatory。predation这里是比喻义,词典里都不多见,所以我就摘录了。

3. a reservoir of national memory
民族记忆的汇集
注意:reservoir发音受其语源(法语)影响。这里是比喻义。英语同源词是reserve。
继续阅读

施一公谈科研英文写作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作者 施一公
来源 作者《科学网》博客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

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1991年4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继续阅读

今朝何以对莎翁

我是学英语的,但专业并非文学,平时读点英语文学,纯属业余爱好。今年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最近有几家媒体约我写点关于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文章,编辑们也和我交流了看法。但和他们不同,我并不觉得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会对这个英国剧作家兼诗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的作品,我这里说的是英语原著,实在不容易读懂。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二是当代之英语和彼时之英语的差异。克服第一层差异,就能达到平常所谓的“英语好”;克服第二层,那就更稀罕了,已能进入研究领域。只可惜,在各个教育阶段,第一层差异对很多人而言,已经是难以翻越的大山,要充分欣赏莎士比亚,绝无可能。诚然,近代有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等公的优秀译本,饱经沧桑、英年早逝的朱氏尤其着力还原风神,其译文许多段落本身即为美文典范,也因此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但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典故、那些双关,都无法用韩昌黎所谓“约而尽”的方式译出,不读原著,难解玄妙。

我曾尝试开设一门全校公选课《莎士比亚悲剧》,希望带同学们熟读一两个《裘里乌斯·恺撒》这样的入门级剧本。每回都是初选者坐满教室,第二周一接触原文,退课十之八九。“好无聊啊!”剩下的会向我抱怨,“查《牛津英语大词典》就要花好多时间。”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上课也只带耳朵来,而不再预习课文了。这种心态我很理解:宣称自己读过莎士比亚,这是多么文艺小清新的谈资呀。往往这才是他们选课的动机,全无必须刻苦方能读通的思想准备。于是,这门课,我停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好多年前,我也装过这种腔。师姐赠票,让我去安福路看英国剧团演《麦克白》,结果我睡掉了后面几幕,听不懂啊。现在再叫我去看,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台词我早记熟,好几段还能背诵,和我在家听粤剧、昆曲没啥两样,主要精力不是投向对剧情的期待,而是对演技的欣赏。

我始终认为,莎士比亚在中国,应该是个极小众的话题。甚至,我敢说,在各高校英文系师生中,读通过一本莎士比亚剧作者,也不会太多,尽管“科研者”不乏。这是莎士比亚寂寞之处。但颇有些文艺爱好者,张口闭口“莎翁的古英语真难懂”,压根儿不知那年代已进入“早期现代英语”阶段,连“中古英语”都不是,遑论“古英语”。他们献给莎士比亚的,徒然是“喧嚣与躁动,却无丝毫意义”(《麦克白》著名台词),一如轨交大柏树站附近路边那块莫名其妙的莎士比亚纪念牌,小小的,架在民居屋顶,破败寂寞。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在价值多元、权威消解的时代,为什么非要读仅仅代表“已故欧洲白种男性”文学的莎士比亚?今天的美国文学选,不乏以华裔、黑人、印第安人、同性恋等作品为主题者,认为它们是长期受到压抑、如今亟需正名的新经典。

对此,我无意臧否高下,月旦优劣,但希望有心的中国读者能在克服文字障碍之后,优游文本之际,深入体悟莎士比亚的文采之富、观察之切、智慧之深。怀着黄鲁直《诸上座帖》中所写“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的心情,入得去,出得来,从字里行间,到身前脚下,或许才是我们今天面对莎士比亚应有的态度吧。

作者 朱绩崧

少量多餐学英语 VSI Kafka 31

1. total institutions
集权机构
注意:此total与totalitarianism有关。

2.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death camps
集中营与死亡营
注意:death camp其实算concentration camp的一种,又称extermination camp,进去就别想出来了。

3. a germ of hope
一丝希望
注意:我大学时背过的flicker例句是a flicker of hope。还可以说a glimmer/ray/spark of hope。
继续阅读

少量多餐学英语 VSI Kafka 30

1. the apparatus of administration
行政机构
注意:apparatus的多重语义:器官、机构、设备。其中,表示“设备”时不可数。

2. the hippopotamus-hide whips
那些犀牛皮鞭
注意:①希腊语里,hippos是“马”;potamos是“河”。②区别hide、skin与leather;区别“皮”、“革”与“草”。

3. retain symbolic contact with their homeland
保留与祖国在象征意义上的联系
注意:①区别retain与keep。②motherland不如homeland常用。
继续阅读

少量多餐学英语 VSI Kafka 29

1. homosexual sadism
同性施虐狂
注意:①由homosexual想到heterosexual和asexual。②sadism的词源与读音;由之想到masochism。

2. K. [. . .] has a knife twisted in his heart.
K(……)的心让人用刀绞了。
注意:由此可译比喻义的“心如刀绞”。

3. a railway which was built by forced labour
一条由强征来的劳力修建的铁路
注意:古文里“征”与“发”不同。韩退之《圬者王承福传》里,有“发人为兵”(当时的“兵”已作“士兵”解了)。
继续阅读